| 走访调研 |
| 寻根实践 |
| 红色教育 |
刘玉珍是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粮食饲料检测专业教师,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在检验水的含量时,想到的是影响粮食收成和农民收入的因素;在专业化检验操作中,感知的是工匠精神的打造。刘老师的专业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专业课程飘出浓浓的“思政味”,深受学生的喜爱。 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努力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向同行,是学院近年来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强力抓手,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抓牢抓实思政教育,担负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2018年,学院按照“1234工作法”,即紧紧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这一目标,坚持以党支部为主要阵地、坚持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方式两条原则,统筹好学院与系部之间、党支部之间、班级之间三个资源,积极建好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育人、文化传播四大平台,努力打造学院思政工作新引擎,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个目标贯始终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是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工作的总目标。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探索新时代思政工作“工贸新路径”,学院党委积极作为,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挖掘内在资源、转变教育方式等手段,切实让思政教育工作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 立红根育新人,深入实施思政工作品牌建设。7月5日,学院在方志敏烈士广场举行红色寻根出征仪式,师生30余人组成的寻根工作小组,利用暑期进入湖南湘东南地区开展实践活动,收集整理红色故事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早期的粮食给养、粮食存储等方面的资料,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着力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守望信仰 红色寻根”。连续3年分别以“重上井冈山”“转战中央苏区”和“重走长征路”为主题,选拔师生队伍前往芦溪、莲花、永新、井冈山、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以及湘东南的县(市、区),走访党史办、县志办、博物馆和文化馆等50多家单位,通过调研、收集史料和红色故事、访谈革命后人等方式,了解革命历史,重温革命征途的重大事件和撼动人心的场面,使得师生切身体会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学院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三个一”,即一本10余万字的调研纪实、一部名为《绣球草鞋》的红色情景剧、一个“红色寻根之旅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性修养、品格锤炼的现实意义研究”课题。今年年初,学院《守望信仰》红色寻根调研纪实,成功选入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 学院党委书记万玉青表示,思政工作不仅要有理论支撑,还要有实践行动,才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始终做到统筹好学院与系部之间的资源,统筹好党支部之间的资源,统筹好学院与班级两级的资源,明确思政工作“谁来做”“做什么”,有效破解“怎么做”的问题。 特色优势强引领 党建品牌树优树强,志愿服务真情暖心,教学育人成效显著,这是社会、家长、企业对学院的评价。一直以来,学院以特色优势项目建设为引领,以育时代新人为首要任务,不断夯实党的基础建设,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学院思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8年,学院全面深入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建设,与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文化紧密结合,打造“书香党支部”等6个品牌支部,并以“1+3”建设模式,扎实推进党支部内涵建设,学院“书香党支部”荣获江西省高校标准化党员活动室称号。 学院坚持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重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好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育人、文化传播四大平台,坚持用好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和志愿者三支队伍,组建“3+N”志愿服务模式,积极走进社区、扶贫村、校企合作单位等地,以文艺下乡、政策宣传、红色寻根社会实践调研、传授“五谷粮食画技术”、经典诵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党员和志愿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中。 同时,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搭建粮食文化理论架构,将行业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形成了全新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模式——“五粮文化育人”理念和“三维协同模式”,并将其运用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2019年,学院深入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校55周年庆祝活动和诵读红色家书等系列主题活动,打造“红五月文化艺术节”“五粮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精品社团。 三个协同是关键 学院突出抓好“三个协同”,即党政工作协同、师生协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创新思政教育方式,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着力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学院党委班子坚持以上率下,带头示范,积极践行“三联三创”“思想政治工作体验日”“学生生活体验日”等活动,学院领导干部做到了“四带头”,即带头加强学习和讨论,带头讲党课和听思政课,带头走进食堂、宿舍和操场体验学生一天生活,带头参加支部生活会和深入系部进行谈心谈话。同时,在师生中深入开展“我和书记有个约会”“院长接待日”活动。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分别担任职教本科班政治辅导员,定期开展有关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谈心谈话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2018年学院被教育部门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并在全省征兵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学院连续多年荣获“省直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以“三环三步”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学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探索课前、课中、课后“三循环”课程改革体系,依照“先研究讨论,再分工备课,后演练打磨”三步骤,打造“有温度、有厚度、有强度”的思政课堂,推动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话语体系转换;将思政课教学从原来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一教一案”;创新设计课堂“新闻播报十分钟”环节,聚焦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把学院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形成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双向互动,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灵魂课程。 以“联合授课”实现模式创新。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实施“专人专题联合授课”的教学模式,点对点、面对面地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既促进教师分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形势与政策”实施思政部和各系(部)“分人分专题联合授课”的教学模式。各系部授课教师由院领导和中层干部、具有思政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兼职辅导员、哲学社会学科专业课教师等担任,切实增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获得感。 思想政治工作就像高校办学的大动脉,牵一处而动全身,要做好“人”的工作,这条大动脉既不能硬化更不能堵塞,要始终保持强有力的脉搏跳动。学院党委书记万玉青表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说教,而是正人心的工程,其最大的价值就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王苏 熊彬 黄凤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