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院教育“新常态”下的新期待
——陈剑旄院长在学院2015年工作会议的讲话解读
编者按:2015年,是我院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与分配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之年,是我院“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收官之年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谋划之年,学院工作部署受到高度关注。3月7日,陈剑旄院长在学院2015年度工作会议上做重要讲话,讲话客观分析了目前形势,并就我院2015年工作任务进行了总体部署。编者就其中的“十组重要数据”、“十个突出亮点”、“十个关键词”、“十项郑重承诺”进行了梳理和解读:
一、十组重要数据
【第一组】:全年选送教师参加国培、省培不低于30人次,下基层锻炼不低于100人次,内培不低于1000人次,确保培训教职员工覆盖面达100%。
【解读】:“最好的教材是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风、校风与学风。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作为一所老牌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两方面的重要特征与导向:一是学院在2015年工作中,进一步加大了师资培训工作。相较于2014年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27人次、参加基层一线锻炼42人次,2015年的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明显加大,还将遴选专业骨干教师境外研修培训,尤其是下基层锻炼计划人数翻了一番,足见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加强,尤其是对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的导向不断深化。二是突出了全员培训,教职员工覆盖面将达100%,这其中既涵盖了专任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人员、团学工作人员、实验员工作队伍,也涵盖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数量较多的后勤服务工作队伍,都将一并纳入学院教职员工整体培训计划,系统推进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个育人”机制的不断完善。
【第二组】:2015年招生人数保持在4500人以上,毕业生双证书率在98%以上、就业率在90%以上、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
【解读】:近年,学院每年的招生目标基本上都定在4500人以上,就业率维持在90%高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我院高职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稳定,站稳了脚跟,即便是在全国全省整体生源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每年都能够提出并实现招生规模的稳定,证明我院教育事业发展已经走得比较平稳。二是显示出我们所面临的高职教育发展形势,总体上没有发生大的格局变化,我们仍然能够稳住规模,并且在稳住规模的过程中抓紧结构转型与调整提质,实现“软着陆”。
【第三组】:遴选并建设2-3个院级特色专业群。
【解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会议与文件的出台,不禁让人感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春天”。是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是迎来了“春天”,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春天“赏花”后,就能在秋天“收获”,需要的在这个季节播种耕耘。如今,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特色化趋势愈加凸显,这也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追求专业全、规模大的历史已经逐渐远去,精品办学、特色办学才是立足之道。因此,学院将深化特色办学,推进特色专业群建设。是做一个自我陶醉的“赏花客”,还是做一个辛勤的“耕耘者”与丰厚的“收获者”,已然自知。
【第四组】:有微课的课程达60%以上。
【解读】:信息化教育时代已经来临,且“来势汹汹”,并将不断渗透与整合。这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载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紧跟潮流,不仅时代将会淘汰你,学生也会放弃你。因此,2015年,学院提出了微课建设具体目标,这个60%的具体目标是一个较大的数量冲击,下一步将逐步推进微课质量的提升与精品的打造。同时,配合慕课的开发、大学城空间建设,以及各类信息化教学各类竞赛,一并推动我院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与改革。
【第五组】:每个教学院部走访调研的企业不少于20家、新增实训基地签约单位不少于2家、校外挂牌实训基地不少于2个;保证教学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90%以上。
【解读】:信息化、标准化、特色化、多元化、产学结合,是近年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形势。当今社会,一方面面临着“人才荒”、“知识荒”、“招工难”,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就业难”。在这两者之间反映的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脱节,是一种结构性问题。产学结合、合作育人是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所在。改变,要从自身做起,要从教育做起。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政策号召下,企业的校企合作意愿仍然普遍不高,这需要学校自己主动走出去、主动走访企业,主动找到合作点与共赢面。同时,加大实训力度,这也与我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息息相关。
【第六组】:引进50位技术岗位人员。